2009年3月樹木谷大膽嘗試主辦生態講座,最終找來18位嘉賓講者,成功完成24場的講座.背後得到一些寶貴經驗在此分享,讓後來者有一個參考,
繼續可持續發展.
向大自然學習:大自然蘊藏著千古不變的道理,生生不息,歷久常新.經由前輩的角度來看大自然對初學者有啟發的作用.
凡事都有可能:2008年谷主發電郵到某公園自動請纓講一節樹木講座,沒有半點回覆是當時的答案.自己想深一層,樹木谷舉辦生態講座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,於是有了邀請嘉賓的念頭.
有心人:17位(18位講者中谷主是其中一人)嘉賓講者中,有些是素未謀面的,有些只有一面之緣,有些是以前的導師,有些是同行.谷主心想,在前線推動環境教育的都是有心人,只要有機會推廣他們便會來.金錢只是
其次.
多元化:谷主是個大自然愛好者,從多方面學習.找來的嘉賓也不限在樹木上.講題有樹木,岩石,昆蟲,蝴蝶,生態樂園,海洋生態,海岸生態,大自然氣候,雀鳥,有機耕種.大自然之外的有中國建築及傳統文化.
2小時:2小時的講座大會應該找來幾多個講者呢?倒過來說,大會給予多少時間給每一個講者發揮
所長呢?最常見是1小時,有些甚至短至15分鐘.其實事前要準備場地,事後預留Q&A時間,2小時實際用得上只有1.5小時.
參加者:經歷了24場講座後,谷主發現
參加者以喜愛樹木者為主,樹木相關的講座有9成觀眾.其他類型的是4成至7成.較特出的是中國建築及傳統文化,也有9成觀眾.
參加者最少一次是15人,最多是45人.受歡迎的是工作相關的,如樹藝師,反而流行的話題,如天氣回暖,遷飛物種,地質公園,反應只是一般.
宣傳:以會員通訊為基礎,再加上傳媒鱔稿,參加者互相推介,講者的知名度,講題的吸引力等.
用者自付原則:坊間的生態講座多是免費的,支出
由大會教育基金或贊助商來支付.這個做法資金是有限的.講座需要地方和器材,有最基本的開支.一個收支平衡的講座不是負擔.資金是無限的.
24場:24場的講座數目超過任何一個大型機構的目標,谷主分配時間也相當吃力.心想環境保育是一個持續的知識增長的活動,越持久便越深入民心.只辨一年是谷主尚可以應付的工作量.
支出:支出包括場租,器材和紀念品.義助的有
講者,義工及主持.
取於民,用於民:講座期間購買了一些樹木書籍(共8+2本)送往中央圖書館
作參考藏書,算是整個系列講座的一個心意.
善意的回應:講者,義工,臨時找來的參加者,參加者,傳媒(主動寫鱔稿),都給了樹木谷一個善意的回應.多謝各位. |